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时间:2022-04-07 10:31:22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R557+.3【文献标识码】B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是一组原因不明、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大于6个月,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并伴有多种器官损害疾病。具体诊断标准:(1)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高于1. 5 ×109 /L 持续6 个月以上;(2)未发现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3) 有多系统及多脏器受累的证据[1]。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而临床上反应性或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又很多,故首诊常易误诊。笔者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进修时收治一例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特报告如下:

病例资料

患者,男,47岁,因"骶尾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痛20天"入住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患者于20天前不慎跌倒,臀部着地,当时即感骶尾部疼痛明显,表现为持续性胀痛,腰部活动受限,休息后无明显减轻,活动后腰痛加重,并伴有左下肢放射痛、跛行,无足部麻木、足趾发凉、肌肉麻痹等症状。在当地检查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脱水、镇痛等治疗无明显缓解于2012年1月4日入住该院骨科。既往史:患者在12年前(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无牙龈出血、胸骨压痛等不适,到重医附一院予骨髓细胞学、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至呼吸医院就诊,诊断为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予强的松20mg/天+羟基脲0.5g/天治疗半年后咳嗽好转,自行将强的松改为5mg/天+羟基脲0.5g/天,不规律服药。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胸背部、腰部、髋部及双下肢疼痛,腰部僵直,活动受限,腰4-5,腰5骶1左侧椎旁压痛明显,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0度阳性,左侧翘拇肌、小腿三头肌肌力减弱。血常规:WBC30.98×109/L,嗜酸性粒细胞0.00×109/L,HGB88g/L,PLT22×109/L,镜检提示见幼稚细胞。X线:多处骨质破坏改变,胸部CT:右肺感染,右下肺肺大泡,双侧胸膜不均匀增厚,双侧胸腔积液(右侧腋间积液),双侧锁骨、肩胛骨及胸廓组成各骨(肋骨及下椎骨)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性质待定。磁共振:下位胸椎、腰骶椎椎体及附件、椎管前部、腰背部软组织异常改变,考虑:全身系统性疾病可能性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神经纤维瘤病?颅骨改变,提示代谢性骨病或血液系统疾病可能。于2012年01月07日转入血液病科。于2012年01月10日复查血常规:WBC18.69×109/L,嗜酸性粒细胞5.94×109/L,HGB67g/L,PLT21×109/L,行骨髓细胞学提示:1、骨髓增生减低,PB幼红粒及泪滴、碎片红细胞可见,考虑MF,2、骨髓坏死,骨髓病理检查:MF。免疫固定电泳分析:患者血清未见明显单克隆免疫附着,甲功、肝肾功、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转入血液科后于2012年01月09至01月17予地塞米松5mg抗炎后患者感背痛、咳嗽、喘累无明显好转,于2012年01月17予泼尼松25mg,口服,1次/日,并同时予以伏立康唑抗真菌、雾化治疗后感咳嗽稍有好转,但仍背痛、喘累,2012年01月19日加大泼尼松用量,25mg,口服,2次/日+羟基脲0.5g,口服,1次/日,余不变,患者感上诉症状稍好转。2012年01月23日加大羟基脲用量,0.5g,口服,3次/日,患者仍感胸部胀痛不适,予白蛋白、利尿、补钾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分别于2012年01月29日、2012年01月31日、2012年02月03日行胸腔穿刺抽液,分别抽出淡黄色液体约450ml、800ml、800ml,抽液后患者感胸背部疼痛较前好转。2012年02月03日再次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提示:粒单细胞系遗传增生,提示MDS/MPN-CMML。结合患者病史,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均应考虑在内,故行FIP1L1-PDGFRA基因检查。2012年02月07日、2012年02月13日、2012年02月20日继续行胸腔穿刺抽液,分别抽出淡黄色液体约610m、640ml、760ml,患者胸痛较前好转。因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定性:阳性,于2012年2月11日给予伊马替尼片,0.1g,口服,1次/天,同时予以补钙、维持水纳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上述不适感逐渐好转。患者在2012年01月09日至2012年02月23日治疗期间,白细胞18.69×109/L逐渐下降至3.52×109/L,嗜酸性粒细胞5.94×109/L下降至0.01×109/L,血红蛋白67g/L至60g/L,血小板由21×109/L上升至34×109/L。

讨论及文献复习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由Hardy和Anderson于1968年首先提出,是一种病因不明,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种脏器受累,预后较差的综合症。他除了上述诊断标准外,还应该①排除寄发于以下因素的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寄生虫病、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自身免疫疾病;②排除恶性疾病继发的或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T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肥大细胞增多症;③排除其他可累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恶性疾病:CML,急性髓系白血病,MDS[2];④排除伴异常表型和异常细胞因子产生的T细胞亚群;⑤以下情况可诊断HES:无可以证明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无异常T细胞亚群,无克隆性髓系疾病的证据。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受累脏器常有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神经、肺、胃肠道和肝脾等,但骨骼及关节受累较为少见。

HES应以重要器官受累和功能障碍作为主要治疗指征。临床上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0X109/L者,应考虑白细胞单采术。激素是治疗的一线药物,泼尼松1mg/(kg·d),口服,病情缓解后剂量逐渐减少,发病急者可予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对激素不耐受或无反应者可用细胞毒药物羟基脲进行治疗,1-2g/d[3],治疗7-14天后白细胞开始下降,只白细胞降至<10×109/L,开始使用小剂量羟基脲维持(0.5g,qd),若使用羟基脲后白细胞计数仍>75×109/L,可加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细胞毒药物。干扰素对糖皮质激素及羟基脲反应差或常规剂量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试用。2001 年Schaller 等[4]首次报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IHES 病例1 例,临床也有报道显示甲磺酸伊马替尼在IHES、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可使部分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的血液学缓解,特别是在FIP1L1-PDGFRA基因检测的出现为伊马替尼的使用提供了实验室依据,不少患者在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HES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IHES 虽然临床少见,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却很常见,遇到有多脏器系统病变的患者,应考虑到有IHES 可能[5]。

推荐访问:粒细胞 酸性 一例 增多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