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艾滋病(AIDS)的早期影像学表现

时间:2022-04-03 10:09:13  浏览次数: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受损为其主要特征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全性疾病。由于HIL主要侵犯T淋巴细胞中的CD4细胞,并在其内复制,导致CD4细胞的破坏,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崩溃,易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主要侵及胸部、消化、神经系统,其影像学表现如下。

胸部影像学表现

(1)卡氏肺囊虫肺炎:其X线CT表现可分为如下4种。①两肺弥漫磨玻璃密度影。两肺密度均匀增高,仅可显示重叠的肺血管影。HRCT可见,以肺小叶病变为单位,互相融合,肺间及两肺边缘有少量的含气透亮区,边缘不规则,呈地图状。②两肺散在多发的线状及网状影,肺纹理的增粗,HRCT显示小叶间隔和小叶内间质增厚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呈局限的磨玻璃密度影,无结节影。③两肺纹理明显增多,可有多发细线网状及弥漫细小结节影。经复方新诺明(SMZ)治疗后,两肺病灶消失。④两肺内多发实变影,表现为两肺中下肺野肺纹理增重,并有模糊片状影。

(2)kaposi内瘤:X线表现较广泛,呈两侧间质或实质性影,少数表现为局限性影或模糊结节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占10%~21.9%,胸水占30%,且多为双侧性。CT和HRCT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呈现肺门致密实变性,支气管周围和血管周围斑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

(3)AIDS合并肺结核:其影像学特征有:①病变部位不典型,一般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肺叶背段,病变范围较局限,常累及1~2个肺野,干酪样肺炎出现率低,而AIDS 合并结核通常累及2~6个肺野。呈弥漫性分布,可以双上叶受累,也可以双下叶或双上、下叶同时受累,单叶少见,没有特定的好发部位。②病变性质及形态不一。影像学改变可概括为 “三多三少”,即多种性质(渗出、增殖、空洞等)病灶共存,多形态、多叶段分布,纤维化、钙化、肿块样阴影少见。③病灶易形成空洞,可单发或多发,以多发常见,壁薄,部分可有液平面。④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出现率高。⑤合并胸膜炎为常见的改变。

(4)其他感染:AIDS患者的其他感染包括链状菌、流感杆菌、军团杆菌等,主要表现为化脓性改变,但无影像学特征。

消化系统影像学表现

(1)非特异性的炎性病变:在CT扫描上显示肠系膜及腹膜的结节,增大的淋巴结可形成局部肿块,中央呈低密度改变。肝脾可明显增大及腹水等。AIDS患者的胃及小肠隐孢子体病表现为黏膜皱襞隆起,胃窦部狭窄、僵硬;可有部分及全小肠扩张,CT表现网膜及系膜增厚,可见结节状病灶及模糊的条带影,可伴有大量腹水。同性恋患者,直肠炎常见,引起直肠广泛狭窄及溃疡形成。

(2)Kaposi肉瘤:以胃及小肠多见,显示为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表现为腔内息肉样改变,在食管息肉样病变中心可有部分钡剂积聚称“牛眼征”。胃、十二肠可显示黏膜皱襞增厚,不规则溃疡。结肠主要呈现息肉样改变,可散在,不连续,逐渐发展并融合,向周围侵及肠壁产生狭窄,僵硬。亦可表现为、肉芽肿样的跳跃浸润病灶,以直肠多见,还可见狭窄及明显的充盈缺损,瘘管形成。腹部CT可见腹膜后结节样改变,直肠后壁肿瘤浸润而增厚,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脾CT扫描可见,实质内显示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

(3)淋巴瘤:腹部CT显示肤腔淋巴结肿大,可融合成块,尤其在Burkit氏淋巴瘤患者,可形成腹腔、盆腔肿块及肠系膜肿块,肝脾增大,其内可见低密度病灶。胃肠道受侵可表现为黏膜不规则增厚、结节状改变。可侵及肾脏及骨关节部位,肾脏增大变形,其内可见低密度肿块影,或多发结节样。当侵及髂骨及髋关节,产生不规则低密度区及骨质破坏,可伴软组织肿块影。

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

(1)HIV脑炎: CT表现为正常或仅有轻微脑萎缩,有时脑萎缩可较重,偶尔可见白质内弥漫性低密度区,MRI在F2加权图像上显示脑白质内高信号区。

(2)条件性致病病毒感染:①进行性多发性脑白质病(PML),CT表现为受累脑白质内有低密度区,以顶枕叶为主,10%位于额叶、脑干或小脑,极少累及灰质。MRI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这些病灶,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②巨细胞病毒性脑炎,CT和MRI图像上脑炎表现为局部水肿和占位效应,增强CT 表现为室管膜弥漫性强化。MRI图像上表现为脑室周围的高信号。

(3)非病毒感染:①新型隐球菌感染通常为亚急性脑膜炎,CT和MR表观正常,极少见到基底节和脑室变化。②弓形体病:是AIDS患者脑实质内常见的感染,CT平扫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区,增强CT病灶呈不规则结节状或环形增强,病变弥散分布时,病灶多位于脑深部灰质,75%患者有基底节受侵。MRI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边界不清的低信号区,T2加权图像上为等高信号区,周围环绕有高信号水肿区,增强后T1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或环状增强,有占位效应。

讨 论

随着艾滋病各种药物治疗的发展,临床症状相互掩盖,影像学改变相互重叠,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呈减少趋势,给诊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当然病原学诊断应以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为依据,但我们应对以上影像学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本病提出诊断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沈比先.艾滋病病人卡氏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278-280.

3 李江涛.艾滋病并发肺结核的胸部X线表现.中化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762.

4 顾伟中,樊树峰.AIDS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231.

5 严碧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与结核关系的进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329.

6 张可,马大庆,吕富靖,等.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682.

推荐访问:艾滋病 影像 表现 A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