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通过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自然观探讨中西方生态理念差异

时间:2022-03-31 10:23:52  浏览次数:

【摘 要】通过阅读“自然不可改良”了解到,农药的危害日益显著,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成为当下农业种植领域我们最为瞩目的事情。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自然和人类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制衡人工与大自然的关系,让其日趋和谐平稳是重中之重。同时,本文也對东西方古老生态理念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探索正确的“天人合一”之路。

【关键词】农药滥用;生态学;社会正义;天人合一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cological Ideas by Jose Luzenberg"s View of Nature That Cannot Be Improved Naturally

Liu Yu-an,Xia Yuan-wei,Sun Yang-jing,Li Hao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Art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101)

【Abstract】Through reading "nature cannot be improved", we know that the harm of pesticides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and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has become the most eye-catching th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Let people clear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relations,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make it increasingly harmonious and stable is the top priorit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ncient ecological concep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rrect way of"unity of man and nature" .

【Key words】Pesticide abuse;Ecology;Social justice;Unity of man and nature

1. 农药在植物种植中的滥用

(1)文中从作者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以纯哲学的观点,以科学界作为冥想的范畴,将技术作为消极的东西。当我们的技术,开始破坏这个环境,破坏这个社会,破坏自然界固有的正常更新秩序的时候,技术也就涉足了伦理学的范畴。而现在种类繁多的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却打着保护植物的旗号,污染环境。我们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殊不知同样的植物品种在原始森林中,没有温度的控制,没有湿度的控制,没有化肥的滋长,只有各种昆虫的侵犯和狂风暴雨,它们依然生长的生机勃勃。

(2)农药根本就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植物发生病变的时候,诱发的原因有许多种,肆意的滥用农药只会让土壤变得更加的不健康,只会让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植物发生更多的问题。同样,我们在应对一些害虫的入侵情况时,我们也习惯用大量的农药去治理。长期以来,这些害虫也逐渐形成了抗药性,我们只能被迫更新农药生产出杀伤力更加巨大的农药来杀死这些害虫。然而我们对土地、植物和环境的伤害却是日积月累的。这个大的环境没有因为我们长时间的使用农药而对我们的农药产生抵抗性,而是一步一步变得更加的脆弱。当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的时候,植物也就没有办法更好地生长,我们便会舍弃这片土地。世界上又究竟有多少土地可以供我们来废弃?

(3)在我们在关注土地产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这片土地的持久度。我们拥有的可使用土地数量是有限的,一味地追求高产量而牺牲了一块土地使用的持久度,那么根据长久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发展就不合理。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成百上千年的总产量,而非我们占有这块土地这十年或是几十年的最高产量。那么当所有的土地废弃之后,之前的高产量对我们的后人来说,就没有意义。在我看来大量滥用农药来促进植物的生长,来提高产量就是一种自杀式的生产模式,与其担心房屋漏雨,不如修缮好我们自己的房屋。“取食共生的理论”认为,生长在健康植物上的害虫只会挨饿。因此,将所有的力气用在研究抵抗病害的农药,不如用心去研究一下,如何提高植物本身内部的营养均衡和物质交换,和使一片土地尽量保持原有活力的方式。病害并不是我们的侵略者和剥夺者,恰恰相反滥用农药的我们才是这片土地和植物的真正剥夺者。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自然和人类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制衡人工与大自然的关系,让其日趋和谐平稳是重中之重。

2. 知识与智慧的统一

(1)现在的人类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工业革命以后更是在技术上突飞猛进,比起2000多年前的古人来说,我们在技术领域是成绩卓越的。但是谈论到生态智慧,我们与古人相差甚远。

(2)我们的教育在跨学科研究方向着实应该多出一点力。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对于所有与伦理学相关的事物都极为不屑;宗教的学术追随者与科学的研究者沟通极少,而且研究科学这一方向的各个学科之间也极少往来与沟通;同样不乐观的状态在工程技术领域也极为显著,例如一些人只致力于如何利用新型材料建成高楼而不去了解材料的制作,而另一些人专心于如何用其他技术发现新的建造材料却不参与建筑的建造。诸多现象说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是难以跨越的。而此类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学科的相互排斥性。学科上的不互通,会让他们在各自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对彼此的牵绊,这是十分不利于我们学科健康长久发展的。而生态学这门学科在当今国际环境情况日渐紧张的今天,应被每一个学科的人了解。

(3)我们作为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长久来看竟然对自然和人类毫无益处,甚至危害至深,这简直就是在作恶。我们设计的高楼,是否真正的合理,可以節约不必消耗的能源。我们设计的道路,是否干扰了本地固有生物的生活状态。我们看似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做的景观小品又真的对改善环境产生了积极作用么?在制景过程中,我们有没有破坏原有的土地和植物,有没有破坏这块土地上的生灵。在后期的维护中,又是否比之间的原生状态,更加的消耗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这些都是要考虑完善的问题,切实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才是长久之计。

3. 东西方古老生态理念的差异

(1)人类在对自然界的长期探索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认识,就是自然观。培根曾经说:“如果我们要统治自然,那么我们必须学会,听命于自然。”西方人没有像其他文化地带的人们那样,用着重号圈点了“听命”二字,而是把着重号加到了“统治”二字下面。在西方,早在《圣经》的《创世纪》中,其中提到,上帝赋予人支配自然的权利,就体现出人只有征服自然才能生存下去这种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思想。这种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应凌驾自然、统治自然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数千年。到后期工业革命的浪潮掀起时,环境被破坏的现象初漏端倪,那些资本的追逐者还在其中推波助澜,这让环境为经济科技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2)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中,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本是一体。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说卦》)人由天地而生,万物亦由天地而生,作为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周易》才是便表于书面,存于人心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态观念。人必须遵循天地之道,才能得以生存。“先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哲学思想,与儒道以及中原佛教思想一直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提供了“天地人神合而一体”的价值体系。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类皆是顺从天意行事,对于天地而言至少地位是平行的,却从未凌驾于天地之上。

(3)中国的传统思想从一而终的向世人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与中国截然相反倡导人凌驾于世间万物之上的西方传统思想却在经历了因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刷而带来的自然环境破产的浪潮后,意识到了自然应受到人类的保护从而开始倡导和谐共处,甚至自然至高无上的生态观。但中国现状不容乐观,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被飞速发展的经济风潮侵蚀的所剩无几,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中国也一步步的陷入了生态困境。为了避免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生态的悲剧在中国上演,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实践。

4. 总结

天、地、人应当相互协调,彼此“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方能“并力同心,共生凡物”。“自然不可改良”,“自然不必改良”,中国思想中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什么都不做,就是什么都做,什么都不改良,就是改良。大刀阔斧的整改自然环境无疑是更严重的创伤,在掌握强大的科技能力的同时,也应该谨慎思索,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来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何塞.卢芩贝格著·黄凤祝译.《自然不可改良》(M).第一版.中国:三联书店,1999年:1~111.

[2] 朱瑞青.概念隐喻视域下《周易》和《圣经》生态观念对比(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一期:3~5.

推荐访问:自然观 中西方 改良 贝格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