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张存浩,程开甲获最高科技奖

时间:2022-03-17 11:26:12  浏览次数:

张存浩 一生报国 矢志不渝

张存浩有着书香门第的家世,也曾有留学海外的光鲜学术背景。他在建设新中国的号角声中回国,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白手起家。一生中。张存浩曾多次改行,而每次改行皆为国家而战。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后悔之说,科研就意味着他的生命,而他的生命只为一个目标——报国。

1928年。张存浩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张铸早年留学美国,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1948年,20岁的张存浩踏出国门,赴美留学。1950年8月,张存浩获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姑母坚持要求让他在美国读完博士再回国,但张存浩报国心切,1950年10月12日,张存浩登上开往祖国的轮船。

刚成立不久的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正招揽人才,研究所奠基人张大煜先生经常到北京延揽人才,偶然地遇到了张存浩。谢绝了北京大学等京区四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邀请,1951年春张存浩来到大连。当时,亟待建设的新中国面临着贫油的困境。大连分所承担起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重任。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命运与轨迹。张存浩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火箭推进剂的研究。他作为负责人,带着一群人驻进了金家沟这个名符其实的山沟里。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存浩与他的同事们首次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1964年,项目成功收官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73年,张存浩再次转行。这一次,他发起组建了激光化学实验室。这次是张存浩自己提出要从事化学激光研究的。作为激光化学实验室第一批组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沙国河回忆道:“在他手下干事是非常有压力的,因为他非常着急,想尽快把化学激光搞上去。他也不说什么,但就是每天来检查工作。问你有什么进展。要是总没有进展的话,你自己也会不好意思的。”因为这一特点,张存浩还得了一个“张着急”的绰号。在当时的情况下,张存浩的着急也是有原因的。半年内,这个刚刚成立的实验室便将激光的功率从0.3瓦提升至100瓦。激光燃烧试验中产生的烟雾是有毒的,氟气会影响骨髓造血,这一点每个人都清楚。但没有人退缩过。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张存浩率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多年在大连化物所从事一线科研工作,张存浩认为科学是一个充满惊奇与惊喜的世界。他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有激情的人。一生都在围绕国家需求搞科研的张存浩,虽已年迈。仍不忘科研事业和指导年轻人。

程开甲 以身许国 建功核试

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30多次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这位96岁高龄的科学巨匠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作出了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1960年。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去干什么却不清楚。到了北京,他才知道。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1962年。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他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他参加制定了我国原子弹研制、试验等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依据国情否定了苏联专家的空投建议,提出采用地面方式;他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他还前瞻性地谋划了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性质、任务、学科、队伍、机构等。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而据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英苏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此后,程开甲在核试验任务中又不断取得新突破。1966年12月,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自封”。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1978年10月,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他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每次核试验任务,程开甲都会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问。甚至最危险的爆心。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离开戈壁滩后,程开甲多年来仍保持着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过着简单、俭朴的生活。

推荐访问:科技奖 张存浩 程开甲获


[张存浩,程开甲获最高科技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