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四

时间:2022-03-16 10:06:24  浏览次数:

【摘要】该文是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系列研究论文的第四篇。这组系列研究论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应如何正确认识、以及对这类教学模式应如何有效实施”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该文则着重对课外整合模式中的重要代表“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并从该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与特征、实施步骤及实施案例等几个方面作出比较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课外整合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08—07

如本系列研究论文的第一篇所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即比较重视“课外整合模式”的研究;我们中国则相反,历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即比较重视“课内整合模式”的研究。显然,这种差异是源自东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尤其是教育思想观念上的不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思想大多强调以学为主,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思想历来是强调以教为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说西方一定比我们好,也不能说我们一定比西方好;而是东西方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二者之间存在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彼此取代的关系。

前已指出,多年来西方在课外整合模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影响最大、也最为有效的课外整合模式是WebQuest 和Just-in-Time Teaching (简称“JiTT”)两种,尤其是WebQuest 这种模式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在我们国内也有较大的影响——不过这种模式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行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因而其内涵与实施方式乃至名称都会有所变化。事实上,在目前中国教育界,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领域,类似于WebQuest的课外整合教学模式一般都称之为“专题研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下面我们就对“研究性学习”和“WebQuest”以及 “Just-in-Time Teaching”等几种国内外常用的课外整合教学模式进行介绍。

一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施已经从开始时的试点实验阶段转入到在广大中小学进行全面推广的阶段。作为能较好体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无论是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还是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研究性学习”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只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在高中阶段单独开设——它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四者共同构成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作为新型教与学方式具体体现的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并在各学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发挥其它教学模式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这正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产生并迅速流行的社会背景。

研究性学习一般是指结合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来进行学习。具体来说,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去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

所谓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称“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或“专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将上述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科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由于研究性学习同我国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相比,其实施、指导、管理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好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与此同时,在我国东部和中部的许多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已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新一代教师的必备技能。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进一步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总结(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总结、小组总结、教师总结)等。在实施上述各个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有关活动以及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二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如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去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学校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生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并且是这一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说明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及这种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和范畴。“进行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结合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来进行学习——这意味着学习过程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知、并突破已知去创新去发现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实际问题”说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主动获取并掌握知识技能。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认识与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能够真正掌握——即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由以上对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分析可见,和其它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强调学习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选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与研究的主题,即以问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来完成。

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与研究的主题必须具有实践性——即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研究性学习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问题,特别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国际热点问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强调学习的体验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之所以特别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是因为感性认识是人类全部认识的基础。按照马列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应当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再运用于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完整认识过程。即人类的认识必须完成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和两个飞跃(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革命实践的飞跃),才有可能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与掌握(而不是一知半解或纸上谈兵)。这就是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真实的感受、体验)和实践运用的理论依据所在。

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主题,既可以由指导教师确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当前所学课程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换句话说,从开始选题、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展示和进行答辩、交流、总结的全部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都可以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去完成;教师在这过程中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由该主题展开的学习内容不是已经确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相关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专用教材(虽然有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如何实施的文字资料,但这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而不是供学生作为学习用的教材),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问题,所以,如上所述,研究性学习特别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国际热点问题……,显然,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的、涉及领域极为宽广的开放性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见,研究性主要体现研究性学习在“学习目的”方面的特征——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仅要能从原理、概念上认识与理解,而且要能够真正掌握——即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自然和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为此,就必须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即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体验性主要反映研究性学习在“认知”方面的特征——不仅重视理性认识,也要重视感性认识,只有完成上述“三个阶段、两个飞跃” 的完整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才有可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并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自主性则体现出研究性学习在“学习方式”上的特征;而从研究性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的特征看,则主要体现在实践性与开放性上面。

三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下面五个实施步骤:

1 提出问题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并由此引出当前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有待解决的某个真实问题。在刚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还知之甚少)的初始阶段,用这种方式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当前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主题是比较恰当的。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逐步增多,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学会由自己提出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深入挖掘让学生自己学会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再从中提出比较有意义、有价值的真实问题作为当前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实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和认真思考)。

2 分析问题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介绍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透过现象看本质、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运用逆向思维、换位思考、用两点论而非一点论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反面,既看到有利因素又看到不利因素……等等);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调研法、案例收集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等);并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给出建议和指导。学生运用上述各种分析问题方法,联系目前所学的学科知识和过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深入分析当前的问题,确定该问题的基本性质及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一般都较比较复杂,所以还应设法把它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子任务),并要确定各个子问题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该子问题的关键。此环节的成果以学习者将研究问题分解为若干项子任务来体现(实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要能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3 解决问题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两个子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和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方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阐明“是什么问题”(问题的基本性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即要害在哪里?),二是要讲清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上所述,一般都要先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然后再为每一个子问题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而要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除了需要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除了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以外,还应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际测量……等多种其他手段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与资料),并且还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主体,可以是学习者个人,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如果研究主体是学习者个人,前一个子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由学习者个人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后一个子环节(优化解决问题方案)由学习小组集体完成——以学习小组活动形式对本组内各成员(即学习者个人)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从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使之逐步完善并优化。如果研究主体是学习小组,则前一个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由各个学习小组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集体完成;后一个环节由全班来共同完成——以全班讨论形式对本班内各个学习小组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从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使之逐步完善并优化。学习小组活动可由小组长主持,全班性活动可由班长或临时推举的代表主持。

不管研究主体是个人还是学习小组,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活动都是协助组织好(各学习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交流活动——监控讨论交流活动的内容、进度、效果,对需要帮助的小组或个人及时提供资源、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而不应越俎代庖(实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要能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组织好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交流活动,使解决问题方案真正得到优化)。

4 实施解决问题方案 如果研究主体是学习者个人,这一步骤就完全由学习者个人去实施;如果研究主体是学习小组,则实施方案这一步骤就要由学习小组集体来完成。为了少走弯路、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不论研究主体是个人还是小组,在实施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都应注意做好形成性评价,随时收集反馈信息,经常进行反思;对解决问题方案,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作必要的修正或调整,以免大返工甚至重起炉灶。在学生实施方案过程中(不论是个人实施还是小组实施),教师的主要活动都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等支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有关问题解决方法与协作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指导(对于研究主体是学习者个人的场合,也不排除、甚至还提倡学习者个人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目的是使研究性学习能更有效地开展,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实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要做好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并在可能情况下对解决问题方案作适当调整)。

5 总结提高 研究性学习中的总结包括个人自我总结、小组总结和教师总结。而且小组总结应在个人自我总结基础上进行,教师总结又要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自我总结和小组总结都应将研究成果的汇报、展示与书面总结相结合(研究成果可能是调研报告、重要数据的统计分析、某种应用软件、某种仪器设备、某种产品的原型、某种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内容应包括该项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意义、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以及努力方向(或不足之处)等。教师的总结不是要取代学生个人的或小组的总结,而是要帮助他们把自己原来的总结做得更全面、更深入;特别是要帮助他们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他们对科学概念与原理的认识和理解由片面、零碎、局部过度到全面、系统、完整,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实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首先做好个人自我总结和小组总结,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教师在这方面的促进与提升作用)。

四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1 小学中年级实施案例——《可爱的花》1

《可爱的花》是以“花卉”为主题而开展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案例,是由上海南码头小学的王芬娣老师指导实施。研究主题源自班上的一位同学生病,大家想到应带着花去看望他。一个同学提出了“同学生病了该送什么花?还有很多花不认识”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和兴趣,在争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引发了这次研究活动。实施过程如下:

成立小组: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春天有哪些花?什么花最美丽?老人生日送什么花?每种花代表什么意思?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研究“花的礼仪”、“每个月开什么花”、“花之最”、“名花欣赏”这四个子课题(四个小组分别称之为“礼仪组”、“月花组”、“花之最组”和“名花组”)。在分组的同时考虑如下因素:将家中有计算机的学生分散到各组以便上网查询资料,将性格较外向的学生分到需外出考察(花店、小花园等)的小组去。

收集信息:各小组采用不同方式分别收集资料和信息,比如“礼仪组”的资料主要来自因特网;“月花组”的学生首先对校园里栽种的各种花卉进行研究,在对校园花卉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上网查询和走访花店老板等途径进一步掌握不同花卉的不同开花季节;“名花组”的前期研究主要是对各个花园进行观赏与实际考察,后期则主要在网上进行查询检索; 由于一般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奇花,因此“花之最组”的研究主要是对社会上喜爱奇花异草的名人雅士进行采访,在采访中增长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从网上查找到许多原来并不熟悉的内容。

交流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收集,学生手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但由于各小组研究的子课题不同,本班同学对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及结果并不清楚,因此信息的交流显得格外重要。比较常用而有效的交流方式有:个人汇报(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最好能制作成多媒体文稿形式进行演示)、小组汇报(让各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收集到的资料)、知识竞赛(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编写成一道道竞赛题让全班同学竞答,以此巩固并扩散所学知识)等多种。

开展研究:收集好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以后,学生们就可以积极开动脑筋,在各组组长带领下按各子课题的要求开展研究。“礼仪组”着重研究与花有关的礼仪、与花有关的语言;“月花组”研究每月开什么花?若按季节分每季又有什么花?“花之最组”研究了什么是最大的花和最小的花、什么是开花期最长和开花期最短的花等一系列问题;“名花组”则对中国的十大名花和每个省市的市花作了研究。在此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制作成表格和网页形式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陆续涌现,当看到自己或小组的作品出现在眼前时,学生们将因充满成就感而高兴和自豪。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礼仪组”介绍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内涵,所以对不同的人应送不同的花;“月花组”通过小品表演介绍不同的月份开出不同的鲜花;“花之最组”运用智力竞赛形式进行花之最的介绍;“名花组”则把各种珍奇鲜花制成精美的网页让大家欣赏。

总结评价:总结是在小组成果展示基础上进行。先由学生完成自我总结与小组总结。然后由教师组织小组间的总结汇报活动。在总结汇报的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好评价的实施(在总结阶段进行的评价一般是指总结性评价,但是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形成性评价。所以教师还应提前设计好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式)。

课外的专题研究性活动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利用研究性活动,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学会主动学习:学生们在实践中以感兴趣的花的知识为起点,将兴趣转化为问题,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从多种渠道收集花卉知识。这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研究活动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比书本广阔得多的空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主动学习的极大热情。为了了解和掌握花卉知识,学生们去图书馆、逛书店、并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还到公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上网收集资料能在课内进行,其他任务都需要在课外去完成;而运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性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活动方式,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在访问花店老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大量有关花卉的知识,还培养了人际交往的能力、锻炼了自己的胆识。由于许多活动都以小组形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团队精神,要善于和别人合作,这对于那些习惯于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使这些学生对集体这个概念有了亲身的体验与认识,知道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与小组的荣誉攸关。

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充当知识的贯输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共同参与研究的合作者。教师也是初次接触大量有关花卉的知识,对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的资料有些也不太熟悉;所以在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方面学习到不少东西,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2 小学高年级实施案例——《探索生命》2

《探索生命》是基于网络资源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设计与执教教师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的唐晓勇老师,此案例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本专题涉及的相关知识有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宗教、政治。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参与活动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较熟练地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应用,并通过合作探究,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生理系统,以及人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生命的赞美和社会上仍存在的“残害生命”现象,让学生能够科学地了解生命,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此案例是让学生利用暑假期间进行,大部分学习内容是通过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来完成。其中集中活动时间8课时(在假期开始和假期结束时各集中活动2课时,在假期中再利用网络通过学校网上论坛进行集中活动4课时)。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激发兴趣、明确意义:教师利用集中活动的第1课时,为学生提供介绍与“生命”(生命奥秘、残害生命•••)有关的网址、录象、图书资料、相关报道等,让学生通过观看、浏览,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并了解、明确此次主题探究的意义。

确定主题、成立小组:学生先自主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做好浏览记录,根据记录分类整理并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再把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列为研究的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合作小组去进行研究;然后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讨论研究方法。

注意:学生在提出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分类,以便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认知与探究,必要时教师可根据情况对某些主题做出进一步的阐述。研究小组成员人数最好控制在5人以内。

完成主题、形成成果:为完成对某一主题的研究,首先要让学生运用网络和其他手段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在收集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例如也可查阅书籍),而不要仅仅局限于通过网络;此外,还要让学生注明信息的来源,并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在收集到一批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以后,要让学生定期利用学校网络论坛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讨论、评价与交流,以便大家共享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每个学生都可自由提出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也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果其中有些问题学生彼此都回答不了,教师就要及时给以帮助(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应处在适当的指导和监控位置)。

为了深化对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各小组应在组长主持下认真讨论选定的主题;通过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建设起本组的主题网站和写出本组的活动体会;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本主题的研究报告。主题网站、活动体会和研究报告三者即是体现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注意:在深化对主题认识与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陷入无从下手的困境,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选择好适当的角度去切入——选择的角度要小,要能切中要害,要让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撰写报告时,要提醒学生努力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要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选定的“生命主题”。

分组汇报、评价总结:集中活动2课时。各小组展示本组围绕选定的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取得成果(包括主题网站、活动体会和研究报告等三方面的成果),并派出代表向全班作口头汇报。汇报过程中应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与质询,汇报后各组可以互相进行评价,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对各组的学习活动开展情况作讲评和总结。

3 初中一年级实施案例——《寻找身边的历史》3

“寻找身边的历史”是按新课标要求、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初中一年级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古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使学生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历史的乐趣。本案例由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中学的凌怡老师设计,其教学目标涉及以下三个方面:①让学生了解身边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包括文物、古迹、古物、古建筑等方面的历史事实以及相关的知识;② 让学生通过研究活动体验并掌握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逐渐学会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学会表述历史和提高关于历史的思维能力;③ 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形成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实施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明确研究活动的目标并进行分组。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研究活动的目标、主题以及研究活动的内容、方式,使学生有所了解。然后根据协作学习方式,将全班56位同学按自由组合原则,分成8个小组,每组7人,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小组人员作适当的合理调配,小组内各成员再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研究活动要求进行具体分工,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此阶段的任务包括选定考察对象、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撰写考察报告和收获体会四项。选定考察对象。是根据少数服从大多数原则,通过小组讨论,选定本小组最感兴趣的考察对象并确定考察日期。然后将考察对象和考察日期上报指导教师,再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以避免项目重复;实地考察。要求各小组利用双休日进行,并要带上摄录器材对所考察的文物古迹进行现场拍摄,或对有关人员进行录音,以便作为研究资料;资料收集。要求各小组针对本组的考察对象,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资料收集完毕以后指导教师应进行检查,资料不足的小组要进行补充;撰写考察报告和收获体会,要求各小组根据考察情况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写出一篇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考察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对这种历史和现状的看法与见解,以及对如何宣传、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此外,还要求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负责的工作和所遇到的问题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

总结阶段:此阶段包研究括活动评比和研究成果展示两项。活动评比由各小组根据组员在本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选出最佳组员,再由指导教师根据各组活动开展情况选出最佳组长,并根据各组撰写的考察报告内容、质量从中选出优秀考察报告;然后举办“寻找身边的历史”研究活动成果展示会,由各小组自行设计成果展示方式——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剧表演、文物制作或景区导游等不同方式将本小组的考察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示出来。

将历史内容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历史的亲切与厚重、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在研究活动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寻找身边的历史》这一课的四大显著特点。

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寻找身边的历史》,这一名称就起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所学习历史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在他们的身边都能寻找到相应的踪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拉近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有益处。

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真正地走入了自己身边的历史,对当地的各种历史遗址、历史文物、人文风俗现象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历史的印记是学生自己亲自观察到的,历史的亲切与厚重是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和体会出来的;学生是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到最终的小组汇报),都需要全体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因此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较好地了解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还能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开展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要考察本组选题的相关内容,又要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进行成果的展示与汇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技能与学习方法,还促使学生形成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过程中较强的参与意识。

4 初中二年级实施案例——《说不尽的泉》

该案例是由山东省济南第三十中学刘冰老师设计并实施的。济南是一座古城,以泉多泉美而闻名于世,故美其名曰“泉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如此这般人间天堂的佳话使泉城人深感自豪,泉城也以其历史悠久,独具风韵的泉文化而誉满全国。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泉是济南的灵魂,泉又是济南的眼睛,泉水成为济南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然而,由于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近几年曾几次出现泉水停喷人为填埋泉眼,泉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泉水警号长鸣!

2003年9月16日8时30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复涌了。泉城人沸腾了。继而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等四大泉群也复涌了。在兴奋之余,为了唤起泉城人对泉文化的保护意识,济南第三十中学初中二年级二班的全体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捕捉新闻焦点话题,以“说不尽的泉”为课题开展了这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过程及步骤如下:

确定研究课题并围绕主课题成立若干子课题小组(第1周):如上所述,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泉水是济南的血脉,是济南千年历史的见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具有巨大的研究潜能和空间。学生们生于斯,长于斯,处于泉水氛围之中,泉水资源丰富;加上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有于劲、有闯劲。又使这项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在开始实施时,以振奋人心的一则新闻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参与此项研究的动机;接着围绕主课题,确定若干个研究子课题并成立相应的子课题小组;教师对各个子课题小组进行研究指导,并确定各个子课题的信息资料来源。

通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第2~3周):各个子课题小组通过讨论,进行组内分工;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外出安全教育,要制定应急措施,并让学生了解外出收集资料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各个子课题小组在获取有关资料后,要把所获资料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处理,并作进一步分析加工,以形成研究成果。

展示调研成果(第4周):由各个子课题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调研成果,全班共同分享,教师做点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出改进意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查漏补缺;最后由全班推选出几位代表,共同撰写唤起泉城人重视保护泉文化的倡议书。

向社会宣传保泉(第4周):在走向社会之前,教师再次强调安全问题,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与家长事先沟通,并与泉城广场管理处联系好活动的相关事宜;然后学生走入社会,向广大市民宣传保泉的重要意义及有关措施,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与此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甘苦。

总结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体会(第5周):每个学生畅谈自己参与这轮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体会,全体师生结合自身感受参与点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

《说不尽的泉》的主题研究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能够及时抓住学生关心的、发生在身边的、而且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趵突泉复涌这一令人惊喜的焦点问题来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二是由于学生对研究主题非常关注,对参与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所以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从子课题确定、小组分工、资料搜集、调研成果展示、到走向社会宣传等一系列活动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三是学生通过访问护泉老人、去图书馆查询、上网搜索、了解民间关于泉水的传说、宣传参与护泉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较深入地了解了有关泉的成因、历史、价值、文化以及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目的。

注:案例1、2、3皆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案例,入选时略有改动。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之四 教学模式 整合 课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