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座城市的职教之梦

时间:2022-03-14 10:02:39  浏览次数:

常州职教人说,我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中国职教名城”。

有梦想和没有梦想的区别,可以从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中看出一二:

三个泥瓦匠在盖房子,别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一个说,我在砌墙;另一个说,我在盖一座房子;第三个说,我正在建造此地最棒的建筑。

若干年过去了,人们再去看时,第一个泥瓦匠还在那儿砌墙,第二个成了一名包工头,而最后一个,成了远近闻名的建筑师。

人有了梦想可以飞翔,地方有了梦想就会超越。常州,正是在不断的自我积累、自我砥砺、自我期许中,内涵得以丰厚,精神得以明朗,境界得以升华。

2011年1月6日,常州市正式递交《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在“总体目标”中这样写道,“到2015年,形成高、中等职教配套衔接、一体化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创建10所以上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为标志的一流职业学校,建立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学校布局、专业结构和教学体系,全面达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标准,为常州中国职教名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职教名城”,已成为常州新的教育理想和发展追求。

常州,有“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美称,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方面都是名校林立、名人迭出、名闻遐迩。突出强调“打造中国职教名城”,充分显示了常州人深远独到的教育眼光和着眼全局的发展理念。

多年来,在常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始终作为产业发展、就业民生的基础性保障事业,得到大力和优先发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职业教育资源调整,整合三所职业中学,异地新建了占地105亩的职业教育中心(现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首创了通过资源整合建设职业教育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亲临视察,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指出“要多办这样的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复苏期,常州在全省率先实行地方教育部门为省属行业中等专业学校统筹协调服务,先后吸引省行业厅局在常恢复和兴办14所中等专业学校。同时,常州各行业和大型国企也同步举办发展了以常州高级技工学校(现为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为龙头和代表的14所技工学校,该校以其雄厚的办学实力被国家劳动部誉为全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世纪,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内国际竞争格局,常州以集约发展、层次提升、科教结合为主线,全面展开了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始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5500亩、有一所工程型本科院校和五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全日制在校学生7.6万余人的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建成,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鲜明特色的高教园区,成为常州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研发基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视察,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与此同时,常州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同步发展,在政府统筹下,走与城市发展互动、与产业布局对接、向经济开发区集聚的路子,从而达到职业学校建设对开发区和新城区发展的拉动和服务作用。目前,全市有省级示范高职园区1个,高职院校6所,五年制高职校6所,各类中职校16所,初中后职教在校生人数8.3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6.8万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左右,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和谐幸福常州进程中的推进器作用。

那么,常州在走向中国职教名城的过程中,发展的持续动力何在?将遵循什么样的路径模式?其内涵若何?他们的努力将给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乃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教益呢?

上篇

1常州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持续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反映了常州对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迫切需要,反映了常州对社会人才合理结构和人的最有利发展途径的理性认识,反映了常州社会自我完善和谐发展的深层理念。常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动力在人才需求、教育发展和民生发展方面体现得尤其迫切。

第一是在人才需求方面。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服务,也在服务中自身得到发展。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上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缺少了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产业发展必然失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就缺乏坚实基础;同样,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职业教育发展必然薄弱。常州正处于产业升级发展的加速期,发展动力靠什么?一是靠科技创新,常州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性创新体系,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科教城“六大中心”建设,并通过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科技创新的产品化产业化转化,否则,再好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将在生产环节大打折扣。二是靠优化投入结构,从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和低碳经济,增强产业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到建设“一核八园”(按:“一核八园”是常州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重要载体,“一核”指常州科教城,“八园”指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等八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形成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展集群,实现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主导产业的跨越。三是靠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建立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下,企业面向市场自主发展,政府面向企业主动服务,运行高效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体系。四就是靠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市,为经济和产业升级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支撑保证。因此,常州必须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驱动器。

第二是在教育发展方面。常州素有重教兴学的优秀传统,在建设教育强市的过程中,常州力图构建一个完整开放和相互沟通的教育体系,来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来满足人的发展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一是常州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通过政府统筹建设高职教育园区,使得高等教育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在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凸显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和有效服务的方向。二是常州大力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以五年制高职高技、三年制中职中技满足不同教育需求,从而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高、中职教育衔接配套、满足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强做优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高位发展格局,真正实现“教育强市”的宏伟目标。三是常州率先发展终身教育,建立了由市14个部门单位参加的终身教育推进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对全市终身教育工作的组织推进和政策协调,实行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全省率先依托常州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由1所地方本科高校、6所五年制高职校为分校的常州社区大学,实现课程共享;设立终身教育研究中心和终身学习指导中心,开发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社区大学辐射区(市)和镇(街道)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四级网络;在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终身教育处”,作为终身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和职业培训。

第三是在民生发展方面。大多数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青少年不可能都去上普通高中,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准备就业,并走在职场发展职业生涯的成才道路;每年数十万的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都必须掌握职业技能,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职业教育不发展,新生劳动力不具备职业技能,其生存和发展得不到保障,必然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常州解决好民生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常州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和谐,职业教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推荐访问:一座 职教 之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