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媒体电教室布置技巧:藤县初中电教室

时间:2022-01-18 17:05:49  浏览次数:

多媒体电教室的布置技巧

上期的“机房布设”,讲述了校园机房的预算、装饰以及维护。本期“机房布设”与您探讨校园机房的整体布局,包括:电脑桌布局、机房布线以及硬件产品的安装。

在完成了学校机房硬件采购后,下一步就要进入安装过程了。这项工作,机房管理员如果熟悉的话,可自行组建,但一般可委托设备提供商来完成,不过在采购的合同中要写明,由设备提供商负责整个电脑教室的安装与调试。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机房设备,都采取统一招标的方式采购,学校的自主程度不是很大,这就更要求机房的管理人员熟悉机房的安装过程。

校园机房由于自己的特殊用途,其布局又可分为:教室中电脑桌的布局、机房布线、硬件的安装等。

电脑桌布局

机房中电脑桌的摆放位置关系到教室的整体布局,电脑桌安排得当,教室看上去整洁大方,显得很有秩序,否则就会有一种乱糟糟的感觉。线缆一般也是随着电脑走线的,只有电脑摆放位置合理,才能将大量线缆适当地遮挡起来,不会出现“蜘蛛网式”的机房。

一般电脑机房电脑桌的摆放有两种方式:直列式和横排式。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和不方便之处,用户可根据自己学校机房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之一或两者混合使用。

直列式摆放

该摆放方法常见的是在教室中安排四列电脑桌,由若干张桌子相连组成一列(如图1),教师用电脑与服务器摆放在教室的最前面。

直列式摆放方式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容易布线,把交换机放置在每一列的最前面即可,并把每个交换机级联起来。这样走线是最省线的,且与走道交叉的线缆数量很少(只有交换机的级联线与电源线),电脑的电源线与键盘、鼠标线等都隐藏在电脑桌的后面,网线与电源线可以从相对的电脑桌下通过,并且能够被全部隐藏起来。显示器因为是相对放置的,不会因为学生好动而使其从桌子后面摔下来。

不过,直列式摆放方式有一个不方便之处就是学生的视线与黑板平行,教师在黑板上讲解时学生要把头扭过90°才行。

此外,如果学校的教室比较小的话,摆放四排电脑后走道的宽度就不够通行了。这时还可以采取直列式的另外一种变形,即留下两条走道,其中有两排电脑桌是对着墙摆放的(如图2)。相比前一种摆放方式来讲,这种摆放方式可以相对增加走道的宽度。

横排式摆放

横排式摆放如图3所示,所有的电脑都面向教室的黑板,几台相连的电脑桌平行于黑板排放,每排之间留有学生的座位和供通行的过道,在中间是一条较宽的走道。这种排列方式的优点是学生都面向教师而坐,授课非常方便。

但是电脑桌的横排式摆放,会给布线带来不便。在这种摆放方式下,机房中的每一排网线与电源线都穿过过道,暴露在外面,容易被学生踩踏损坏。

如果在机房中预先留有线槽的话,情况会好一些。而且这样摆放电脑桌的话,每一台机器的电源线、键盘鼠标线、连接在网卡上的网线,都暴露在电脑桌前面,从教室前面看过去,每一排机器前都垂挂很多线缆。

此外,横排式摆放最大的弊端是,学生在就座时很容易绊到后面机器的连接线。不过,可以在每一张电脑桌后加一块挡板,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样会增加成本整个机房的成本。至于主走道,可以根据教室的具体大小,留一至三条。横排式摆放方式适合于有较大空间的机房。

图1 电脑桌的直列式摆放方式

图2 电脑桌的直列式摆放方式

图3 电脑桌的横排式摆放方式

机房布线

在计算机机房建设中,电源线和网络线的布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两类线布设得好的机房,电脑运行正常、故障率低,教师上课也顺手,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反之,则故障频频,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电源线的布设

在学校之间相互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校机房内的学生机220V交流电源线的布设,都是采用若干个多孔插座相互串接的方法。这种连接非常简单,但其弊端很多:以每个多孔插座连接4台计算机计算,连续串接5个多孔插座就连接了20台计算机。这20台电脑如果同时开机,则瞬间产生的巨大冲击电流,很容易将第一个多孔插座的交流保险丝烧毁。

也许有人会说,20台主机同时开机的几率很小,可是如果这20台电脑的显示器,在上次使用后没有关闭电源开关(因为需手动关闭),那么总电源接通的瞬间,仅这20台显示器产生的冲击电流,也足以引发同样的故障。

正确的电源线布设方法是:分组点接。使用标准电源护套线,每隔1.5米左右接入一只20A三芯国标插座(即墙上嵌入的独立插座)作为一个点,再将上述多孔插座接入这个点。仍如上例,增加5只这样的三芯插座就可解决问题。还有就是每一组(可视实际情况分10台或16台为一组)由一个空气开关控制,整个电脑教室可分为4~6组。

现在有些学校电源线的施工比这还要讲究,不但每一个多孔插座都单独拉线,而且显示器电源也分组控制。

网络线的布设

网络线的布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对集线器、交换机采用何种方法管理。笔者看到不少机房为了节省网线,采取集线器串接的方法布线,例如在教师讲台下放置第一台,在第15号学生机下放置第二台,以此类推。

这种网络线的布设方式,有点儿像上面电源插座的串接型连接方式,虽然省下了网线,但带来的缺陷却很多:不便于集中管理,容易出现故障。而且串接越多,网络信号衰减越厉害。所以现在的学校机房一般都将集线器、交换机集中摆放在教师机或服务器的旁边(专门做一个机柜)。这样不仅方便了管理,同时也降低了网络的故障率。

在网络线的布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根网线两端的RJ45水晶头,一定要按照标准制作,尤其是现在很方便就能实现100M网络环境的机房。

笔者发现,在不少新布设的电脑教室(包括电子阅览室等)中,由于RJ45水晶头做得不标准,而影响通讯质量。按照568B规格,水晶头8芯线的排列依次应该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电源线和网络线的布设,应该在整个电脑机房安装的第一步进行实施,它是保障日后机房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不少单位的机房是在安装了电脑后才布线)。

按照上述优选方案,即主机电源线分组单独型、显示器电源线分组单独型、交换机集中管理型(有条件的选购堆叠式交换机)布线方式,根据笔者计算,一间拥有40台学生机的机房,电源线(包括多孔插座、墙上多组空气开关)、网络线(不包括交换机的)大概需要投资6000余元。当然了,相应的投入,必将得到高效率的回报。

硬件安装

学生机房管理的重点是软件的维护,包括防止病毒的感染、学生对系统文件的更改和删除、根据需要增加软件等,往往是工作辛苦却效果不好。

笔者在此建议大家使用联想三合一网卡,通过使用联想三合一网卡,可适当优化机房的管理和软件安装的难题。三合一网卡指的是结合了硬盘还原卡、网络对拷和RTL8139网卡三者的功能。下面就介绍一下其使用过程。

还原卡安装设置

硬盘还原功能的安装比较简单。在第一次使用时会提示“开始安装”,这时只要把随机的硬盘还原驱动软盘放到软驱,安装完后选择“重新分区安装”会将硬盘重新分区。

根据实际情况,把C盘设置成可复原的引导盘,需要占1~1004MB的暂存空间,推荐值为502MB;把D 盘设置成共享数据盘,不具备复原功能,这样可以把需要长时间保存的文件放置在D盘。同时把复原方式设置为“每日”还原,也可以设置成“手工”还原。

选择“每日”还原时一天内的所有数据会暂存,直到系统次日第一次开机会自动还原。如果设置为“手工”还原,C盘的使用同没加保护卡是一样的,也可以保存数据,直至你手工还原操作。

设置完后按“F5(保存)”退出,然后设置CMOS参数。重新启动完成还原卡的安装和设置。

软件安装

重新启动后,出现还原卡提示界面时按Ctrl+Enter键,以软件安装模式进行操作系统和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注意所有要安装的软件和设置,如网络名称、工作组、IP地址和IE的设置等,必须在这台机器做好。因为要把这台机器作为发射端,完全克隆它的设置到其它机器,包括CMOS参数、硬盘分区信息以及整个硬盘的数据。

网络复制

如果整台机器使用的是静态IP地址,就必须在网络复制前,在刚才安装完的机器上,以“软件安装”模式,安装联想随机的IP地址自动分配程序。

运行A:\Xip_98 1.51.exe使用模式路径,并选择“开始”,接下来就是编辑发射端计算机的名称、用户名、IP地址、子网掩码等信息。此类信息作为机房计算机的初始设定值,程序会自动利用初始值的设置添加计算机名称、用户名及IP地址,实现了IP地址等网络信息的自动分发,避免了还原后开机IP地址和网络用户名的冲突,减少了逐一更改的工作量。

在发射端计算机的联想硬盘保护系统的登录选择界面,执行如下步骤:按F10键→输入管理员密码→选择[网络复制]→选择[设为发射端],然后等待其它机器登录。

打开所有其它的计算机,发射端计算机的联机界面中将陆续出现其它计算机的登录名称,等到所有计算机均登录完毕后,按F1键完成登录程序,再按一次F1键进入网络传送界面→选择“保护系统参数”→选择“硬盘数据”→选择安装自动分配IP的引导盘,选择“保护系统参数及硬盘数据”。

传送完毕后,发射端会提示“数据传送完成,按任意键继续”。按任意键后,发射端返回。然后重新启动机器完成网络复制功能,至此整个网络的系统数据全部复制完成。

联想的三合一网卡大大减轻了机房管理的工作量。无论面对病毒和学生的误删除文件,还是随时添加教学软件,只要30分钟就可以完成80台机器的全部安装。而且相对于纯软件版的网络分发复制,更稳定可靠。

总之,在机房的建设过程中,只要我们严格把好机房的预算、装饰和布局等重要环节,就一定能建设一个优质、高效和经济的机房,为学校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做出贡献。

推荐访问:小学电教室标语的布置 电教室 布置 多媒体


[多媒体电教室布置技巧:藤县初中电教室]相关文章